星期一, 一月 26, 2009

巴以冲突:军事对立,政治和解,还是社会重建?

         文/王超华

  [附蔡峻文字摘要:如果我无权开枪,我还有权愤怒(略,附链接)]


§§ 说明(2009年1月23日)[参见本文结尾增加的“再说明”]

这篇文字从写作读报小记开始,本想就巴以冲突的历史和现状做点讨论,不料拖延时日,每天新战况不断升级,竟然无从着手,好像总要先翻译介绍当天报纸的信息才行,结果就无限期拖下来了。这期间,在上海作家陈村主持的"小众菜园"讨论版看到蔡峻的发言,摘摘拣拣转到自己博客上一部分,并加了一个不算短的按语。按语最后,提出希拉莉·克林顿接任美国国务卿以后,有希望借鉴她夫婿当年斡旋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经验。贴出刚一天,就看到奥巴马任命当年克林顿政府的北爱特使、前参议员乔治·米绍尔(George Mitchell)为中东特使的消息,与自己的预测颇有相合之处。目前加沙已经停火,巴以冲突前景尚难预料,暂且把这几部分文字合在一起发出来,算是告一段落。特此说明。

§§ 读报小记:我们在阳光下,他们在战火中(2008年12月31日)

2008年12月27日星期六,当地时间上午十一时,以色列向巴勒斯坦人聚居的加沙走廊发动大规模空袭并封锁加沙海陆边境。三天下来,巴勒斯坦方面报告的死亡人数已超过三百,伤者近千。即使是联合国相对保守的统计数字,也不得不承认已有约六十位妇孺死于以色列战火。

这几天,南加州天气晴好,阳光灿烂,冬季仍然怒放的三叶堇红花和蓬蓬绿树中,夹杂着秋色斑斓的枫叶,别是一番景色。可是《洛杉矶时报》三天来的报道,却总有一股犹带琵琶半遮面的味道。

周日是第一天,虽然不便直接为以色列叫好,却在报道巴勒斯坦平民死伤的同时,迫不及待地发表专稿,强调以色列接受2006年夏天攻击黎巴嫩真主教计划不周的教训,这回只设立了有限目标,力求速战速决。不料没两天,以色列自己公开声称,这次是对哈玛斯的全面战争,完全没有迅速停手的意向。加沙清真寺普遍遭受攻击、加沙大学成为炮火目标,死伤人数不断上升,但《洛杉矶时报》仍要摆出"公正不倚"的面孔,在报道加沙战火灾害的同时,用几乎相同篇幅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了哈玛斯坚持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炮,造成五人死伤的消息。与此同时,整整半版的问答,只字未提今年秋天巴以停火协议,最早是因以色列在11月4日(美国大选日)攻击埃及加沙边境地下隧道并击毙六名哈玛斯人员而破裂,仍然保持各打五十大板的表面平衡姿态。读者来信栏里,也是为以色列背书、攻击哈玛斯是恐怖组织的声音占主导。

元旦前日,报道哈玛斯火箭炮射程达到以色列境内28英里的消息时,《洛杉矶时报》更在数据上误导读者,声称这意味着百分之十以上的以色列人口都在哈玛斯炮火的直接威胁下,好像哈玛斯可以沿加沙和以色列边界不间断地设置射程达以色列境内28英里的火箭炮似的——这完全是歪曲事实。

这样的舆论氛围,让我想起2006年夏天在康乃迪格州小住时的印象。那一次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攻击,军事上既无成效,政治上也大大失分;国际固然批评不断,国内同样怨声载道,包括刚入伍的新兵,有手机却没有足够饮水,被送进火炉般高温的战场,很快就在后方家长中引起骚动。战事刚起时,我们当然还不知道这些细节。可是黎巴嫩城市居民区被毁,市民遇难,在电视画面上终归是有目共睹,而CNN的第一反应却永远是为以色列找借口,过了几乎整整一周,才开始调整口径。

美国主流媒体在巴以冲突中一边倒的倾向,是中东问题的一个大症结,通常情况下都比以色列自己的主流媒体更偏激。美国主流政界也好不到哪里去。希拉莉·克林顿决定竞选纽约州参议员后,第一个决定性的动作就是在长岛犹太人政经大佬基地表态支持以色列。今年奥巴马竞选总统,再步后尘,居然公开声称耶路撒冷就应该"完全"无条件地属于以色列犹太人,比以色列自己的官方立场都要强硬。颇为反讽的是,即将卸任的黑人女国务卿赖斯,今年在极力促成以色列和哈玛斯停火协议中,反倒更倾向于向哈玛斯做出让步。毕竟是没有紧迫的政治利益在前面诱惑了,才能稍微跳出为以色列背书的老框框。

比较而言,英国媒体无分左右,在这方面都要相对客观一些。《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都对加沙遭到封锁非常不以为然。《经济学人》是周刊,上周四出刊时以色列还没开始这次轰炸,但已经在批评埃及配合以色列、全面封锁加沙的政策。《金融时报》本周已连续三天批评以色列的军事行动,特别明确地指出,是以色列在十一月初首先破坏停火协议。

§§ 读报略记(2009年1月7日)

自从以色列向加沙发动攻击,各大报就经常刊登各种图示,特别是加沙和以色列的地图。这些图示也相当有名堂。《洛杉矶时报》每天刊登地图的时候,加沙地带都是一片淡色,甚至没有特别加重加沙市的标志,却以爆炸型的红点标出以色列南部境内每一个据以色列军方宣称遭到哈玛斯火箭炮袭击的地点,天天如此,拖延了一个星期以上,加沙伤亡数字不断攀升之后,才开始用红色标出加沙境内遭受以色列炮火袭击的部分地点,即使这样,仍然不是遭到以色列轰炸的全部目标,更没有全面展示以色列的军火布置。

与此对照,《金融时报》刊登的地图包括了以色列从海陆空三方的进军路线,动用的兵力和加沙受到的全面封锁(特别是美国媒体羞羞答答不愿言及的海上封锁),分别用飞机、坦克、军舰图形表示,而且用跟《洛杉矶时报》一样的爆炸型小圈标注加沙境内遭到轰炸的地点,哈玛斯火箭炮目标则用小三角表示,力量对比和人员伤亡的基本状况,一目了然。这可是倾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舆论的老资格重量级出版物,跟什么政治正确的后现代左派没多大纠葛。

事实上,欧洲大陆和阿拉伯世界以及广大穆斯林国家对这次以色列攻击加沙的愤怒,首先来自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其中就包括对新闻资讯的封锁。以色列这次开战以来,BBC 的基调一直倾向以色列,但当他们记者要求进入加沙采访的请求被以色列军方拒绝以后,至少也开始抱怨以色列的新闻封锁。《金融时报》摆出高姿态,根本没提新闻封锁这回事,直接采用了在加沙坚持人道援助工作的当地人士传出来的报道。

只有《洛杉矶时报》之类的美国媒体,才会连篇累牍引用以色列军方作为自己的主要(如果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在整整一个星期内,都没有做出任何追求新闻中立的姿态,没有任何关于阿拉伯世界的报道。说"没有任何",也不准确,其实有一篇,只不过就这一篇,还是在为以色列军方背书,大标题就针对伊朗,直指伊朗是哈玛斯的后台。只是在中间引用中东专家的分析时,轻描淡写地提到,伊朗认为,以色列这次攻击加沙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普遍公愤,那伊朗这个判断并没有错。阿拉伯世界的反应就是这么不值钱,这么没有新闻价值,唯一值得报道的,是提醒美国读者对伊朗保持警惕。但凡问题牵涉到巴以冲突,《洛杉矶时报》看上去和小布什的副总统切尼几乎没有多大区别。我看美国读者倒真的要注意了,看来以色列要把美国拖入一场对伊朗的新战争,可能不会太困难呢。

§§ 停火了(2009年1月20日)

给奥巴马就职典礼留面子,以色列终于在加沙停火并撤军了。与此同时,以色列的宣传攻势未曾稍减。自己打到人家地方去,摧毁政府大楼,还说哈玛斯利用平民和居民区做人体盾牌,自己不得已才造成平民伤亡。难道人家的政府大楼必须建在荒无人烟的隔离区吗?毕竟哈玛斯是民选上台的政治组织。至于说炸到联合国的学校和仓库,更是没有道理。这十来天,《洛杉矶时报》终于开始报道加沙内部的创伤和巴勒斯坦人的灾难。即使如此,仍然不忘时时提及哈玛斯作为恐怖组织的一面,以及哈玛斯尚未改变反对以色列建国的立场,等等,暗示读者未来和谈如果出现困难,哈玛斯仍然要承担主要责任,而以色列对加沙的长期封锁,特别是哈玛斯民选获胜以后更加严重的封锁,还是没有见诸文字。不妨再拿《金融时报》做比较。还在以色列正式停火撤军之前,《金融时报》已经在社评版头条发表评论,主张未来的巴以和谈必须要包括哈玛斯,而且在专版报道中,给出简明扼要的哈玛斯简史。

最为反讽的是,现在正是奥斯卡颁奖季节,以色列开战之前,一部反映1982年以色列攻击黎巴嫩南部巴勒斯坦难民营造成大屠杀的动画"纪录片"正在热播,因为表现了以色列人的自我反省而大受好评。结果,现实高于艺术,正在进行时的屠杀,让银幕上不愿露出真面目而只能以动画示人的那些以色列良心自省的代表黯然失色。

如果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政治又表现在哪里呢?除了军事攻击就是军事封锁,如果不是借助美国,就完全没有任何政治和外交途径可资利用;而美国的政客又有向以色列一边倒的长久传统,等于是彻底关闭了面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政治外交大门。巴以冲突,如果套用小布什在"911"以后对阿富汗发动战争的反恐逻辑(其实那个逻辑更多地借用了以色列的惯例言说),那至少小布什和北约还要考虑如何重建阿富汗政权和社会,而以色列由于有美国这个大靠山,从来拒绝考虑自己对巴勒斯坦社会其实负有政治责任。巴勒斯坦"人民"在以色列政府言说中,从来不能独立承担"人"的概念,更不必说"公民"的概念了。以色列从1967年开始占领加沙,到2005年才从加沙撤军,却从来没考虑过承担对加沙社会和人民的非军事责任,乐得逃避"殖民主义"的标签,却不肯放松一丝一毫军事上的直接控制和经济政治上的间接控制。为什么阿拉伯世界那么同情巴勒斯坦人民,那么痛恨以色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社会和人民心目中种下的,除了仇恨没有别的。

§§ 转引蔡峻文字的说明(2009年1月22日)

下面的文字是从上海作家陈村主持的"小众菜园"剪接出来的,未征得原作者同意,亦未转录该主题下的全部文字。转引在这里的主要理由是,这些文字比较完整地回顾了巴以冲突的历史和现状,是目前中国网络、纸媒、音像媒体上都比较难得一见的严肃的回顾总结文字。

2009年元旦前后二十多天里,以色列对加沙走廊发动大规模军事攻击,造成1300多人死亡,伤者更数倍于此。在以色列海陆空(一般媒体很少提及以军从海面向加沙发射炮击的事实)全面控制的狂轰滥炸下,隶属联合国的学校甚至救济品仓库都未能幸免于难。

问题在于,以色列一方面用军火开路,迫使美英带头的西方舆论将哈马斯视为必须为加沙走廊所发生的一切承担一个正式国家政权所应负的责任,借此回避面对加沙社会和加沙百姓遭受毁灭性灾害的后果;另一方面,又动员美英大国的支持(包括英国出动军舰封锁加沙海域),拒绝对民选上台的哈马斯开放任何政治渠道和外交渠道,并且迫使加沙社会和人民在强加的经济封锁下为自己在符合程序正义的政治选举中所做的选择付出惨重代价。这和当初对南非国际杯葛有根本不同,这是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公民权利和公民尊严的公开蔑视,只能重复在两个民族之间播种仇恨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为了对抗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色列曾给以早期哈马斯重要扶植。巴以协商开始后,特别是奥斯陆协议签订后,哈马斯才转为激进。为了表示对和谈的抵制,哈马斯曾长期不参加巴勒斯坦的选举(九十年代中曾有过例外)。因此,2006年哈马斯参加选举并获得大胜,本身就是这个组织从纯粹军事反抗转向政治渠道的重要标志。以色列和西方大国却完全无视这个信号,同时也就完全蔑视着巴勒斯坦人民的政治要求。

同时,这次以色列突然发起军事攻击,与其说是因为哈马斯向以色列境内的火箭炮发射有所增加,不如说是出于自身的政治考虑。从2008年六月开始,经由埃及斡旋,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试行六个月的停火协议。停火期间,埃及同意以色列要求,封锁加沙和埃及的边境。哈马斯和加沙居民,不得不依赖埃及边境地区的地下通道,输送大量生活必需品。以色列在十一月针对这些通道采取军事行动,并因此首先动手,破坏了停火协议,授哈马斯以借口,恢复其对以色列境内的火箭炮攻击。

与此同时,以色列国内因贪腐案等一系列事件发生政治危机,不得不改变常规,定于2009年二月举行大选。这次攻击加沙,三个主要候选人和以军方都众口一词地支持,和即将到来的大选有密切关系,就好像2004年台湾大选前夕,所有候选人争相比赛谁更"爱台湾",宋楚瑜要趴到地上亲吻台湾土地一样,以色列的候选人也在比着看谁
更鹰派。

国际上,美国因为换届选举而态度不明,也是以色列发起攻击的重要因素,不妨说,他们试图将奥巴马的军。奥巴马竞选时提出要和伊朗对话,又有对伊斯兰世界的示好意向。美国国内反战厌战情绪的蔓延,已经影响到小布什政府,在执政的最后几个月,国务卿赖斯又是在伊朗设立文化处促进交流,又是提出新的巴以和解步骤,尽管奥巴马公开言论都是向着以方的,大趋势还是难以让以色列完全放心。以色列这次攻击时特别强调哈马斯背后有伊朗支持,又特别拿奥巴马去年访问耶路撒冷时用自己女儿作比的话大作文章;联合国安理会要通过相关决议而美国弃权时,以色列总理事后竟然得意忘形,公开声称是自己和布什通电话的结果,害的白宫赶忙否认,以免留下美国偏袒以方的长久后患影响;最后,又提前宣布不会让战事影响奥巴马就职仪式,而且真的在一月二十日之前完全停火撤军。种种作为间,要挟新总统奥巴马的目的呼之欲出。

现在奥巴马上台,启用希拉莉克林顿作国务卿,美国应该还有希望另择其途。目前哈马斯的状况,和当初北爱尔兰共和军可有一比:尚未完全放弃武装反抗,但亦已发展出政治的一翼。前总统克林顿在北爱和平进程中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的关键就是充分调动北爱共和军的政治翼,用政治统领武装力量,逐渐削弱武装力量的声音和影响力,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打开困境。今日要想在巴以冲突中寻求长远和平,必须注重重建巴勒斯坦社会的健康形态,给巴勒斯坦仍然十分薄弱的政治和外交方面以支持和尊重,特别是尊重那些与巴勒斯坦底层社会有直接联系的政治力量,才能避免重蹈反复播种仇恨的覆辙。

蔡峻要求巴勒斯坦建国,土地包括约旦河西岸和加沙走廊。笔者以为,巴以领土划分是非常微妙也非常危险的任务,分割西岸和加沙,是对巴勒斯坦社会的永久性伤害,巴勒斯坦人民将很难从中重新站起来。最乌托邦的想像,是巴以合为一国,让以色列承担起对巴勒斯坦人口的国家责任,就象在北爱那样,允许双方代表参加选举、加入政府,实现土地和人口的统一,也削弱犹太教对以色列社会和政治的控制,为目前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口争取更为平等的公民待遇。

§§ 蔡峻:如果我无权开枪,我还有权愤怒(巴勒斯坦自由万岁)


原文略。我的转载见:
http://debatechina.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2749.html

原文在“小众菜园”论坛主题帖见:
http://bbs.99read.com/dispbbs.asp?boardid=18&Id=140849&page=2


§§ 再说明(2009年1月26日)

如今,要说服人们相信以色列不但在动武的程度上,而且在巴以冲突的程序上也出现过重大问题,是越来越困难了。以2008年试行了六个月的哈马斯和以色列的停火协议为例,以色列程序犯规的最明显证据,其实还不是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了以色列在十一月初主动出击破坏停火,也不是CNN报道了同样的事实(可以在YouTube上用英文搜索到),而是元旦前后以色列攻击加沙期间,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个借口,从来没有指责过哈马斯破坏停火协议,而且,对加沙的正式军事攻击,还特别安排在停火协议到期之后的十二月底。

如果停火仍在生效,而哈马斯已经恢复并升级了对以色列南部的火箭炮袭击,以色列攻击加沙的理由不是更充足,发起攻击的时间不是可以更早吗?何必要等到哈马斯的袭击数量不断增加,还坚持到停火协议过期?又为什么始终不愿提到有关“破坏停火”的话题或借口?

稍微用点逻辑思维和事实搜索就能明白的道理,偏要钻反恐意识形态的牛角尖。如果这样一边倒的立场真的能够帮助以色列和美国赢取长久和平与尊重,倒也罢了;问 题是,连以色列自己的主流媒体都不相信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事实是,不光哈马斯方面正在发生向政治渠道转移的变化,以色列自己也在转向接受巴勒斯坦存在的现实,已经和三十几年前大不一样了。以前,以色列把加沙的难民认作是埃及的问题,西岸的难民认作是叙利亚的问题;甚至在埃及和叙利亚都放弃承担责任以后, 仍然拒绝承认巴勒斯坦有独立存在的意义。现在,以色列至少接受了从加沙撤军,也在名义上接受了有撤除某些定居点的必要。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存在自己的社会形 态,有自己的人民和文化,也有相应的政治要求,这些都是以色列2005年从加沙撤军之前、特别是在九十年代初奥斯陆协议之前不愿承认的。怎么我们中国人到现在好像忽然发现了极端意识形态的美妙,不顾历史发展变化的事实,一下子都跳到以色列军方立场去了?

以为巴勒斯坦人,特别是加沙地区居民的主要问题是全民性恐怖组织,忽略了加沙也是一个社会,没有认识到社会性反应都有深刻现实的政治经济基础,不会是简单洗脑造成的。另一方面,以为加沙主要问 题是人道损伤,需要的只是人道援助,同样忽略了加沙是一个社会,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一个大难民营。把注意力转到社会重建上,才有可能正视政治和外交的真正基础,才能说自己关注的确实是长久和平。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