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十二月 20, 2008

和菜头:有间国企

比特海日志33月4日,有间国企
航海日志
[转自和菜头的博客:槽边往事

周末没有什么事,坐在电暖器旁边喝着茶,突然想聊天。也许是这几天《波士顿律师》看多了的缘故,觉得每集最精彩的部分是结尾时的阳台对话。的确如网友所说,如果我和王佩在一个城市里的话,我们也会有那么个天台。一直以来,他喜欢单麦芽的威士忌。但是他在杭州,长途电话费很贵,现在经济又不景气,所以,对着电脑屏幕说话吧。

上周有一条新闻在我脑海里难以驱散,东方航空公司的总裁李丰华先生终于下野,换上了原南航的董事长刘绍勇先生。去民航资源网看了一眼,东航分论坛里掌声一片,南航分论坛里哭声震野。与此同时,第三季度东航的财报显示:公司负债率达到98%。12月份曝出新闻,东航和高盛公司对赌石油期货造成浮亏47 亿。尽管政府注资30亿人民币,东航资产负债率不过降低了3.77个百分点到94.72%。需要一次简单的算术就可以得知东方航空公司的负债总额是多少钱,它不是别的,就是李总裁的成绩单。当然,媒体永远也不可能说那么刺激的话语。

为什么不是负债率80%,85%,90%的时候换人?而一定要到了98%?没有人知道,按照那句滑稽透顶的话来说,也许又是“上面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的确有过很大的棋,比如说倾东航之力的“上海保卫战”。当东航吞并了西北航空和云南航空之后,据说为了上海市政府建立航空枢纽机场的要求,东航把属下十几个分子公司的飞机、飞行员、机务人员调集上海,去“提高市场占有率”,以确保基地航空公司的地位。

我已经忘记了这个战略决策带来个几个百分点的上升,但是任何一个西北人,任何一个西南人都知道,东航完全丢失了在西北的市场,西南市场也岌岌可危。因为他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机场里更多时候能看到国航、南航、海南航的飞机,它们的航班也更多。在三大航空公司里,国航没有提出“保卫大北京”,南航没有提出“保卫大广州”,但是东航要“保卫大上海”,这句口号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淞沪会战的口号,那一次,中国军团慷慨赴死,对抗的是日本人。

“上海保卫战”是一次灾难性的战略行动,东航抢占上海未果,全国失地无数。不过似乎也没有什么,日子照旧过着,那盘很大很大的棋正在下着。下一步,就是东航和新加坡航空的联姻。没有人提到战略失败,所以并不妨碍再来一次“战略重组”。这一次国航出来打了两张牌,第一,愿意用超过新加坡航空的出价购买东航的股份。第二,强调国有资产没有理由交给新加坡的外国人手里。而东航回应说,战略重组会引进国外管理经验,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整改,这是国航做不到的。另外,两大国有航空重组,容易形成垄断,可能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于是,东航开始着手准备股东大会。而国航的游说团开始快速行动,和各大股东以及机构约谈。2008年1月8日,股东大会召开。“东新方案”的表决结果显示:77.61%的H股股东反对,94.04%的A股股东反对,方案被否决。这大概是中国民航历史上最响亮的一记耳光,甚至在多年之后都依然余音袅袅。资本和市场不能容许愚蠢,它们的态度相当鲜明。

如果把一切归于个人的愚蠢和低能,虽然算不上是全然的错误,但是至少不能说是公平。如果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其中的脉络。 1984年,邓公要求把民航移交地方,从半军事体制转变为公司体制。这个策略的背后是当时报纸上说过一万次的“放权让利”,出让部分管理权限,让市场去运转,才可能让行业兴旺起来。松开钱袋,让产业链条产生,才能解决就业问题。让以前必须持有介绍信才能乘坐的中国民航班机,变成所有人都可以购票登机的交通工具,中国于是有了民航业。

很快,又发生了重复建设,发现了恶性竞争。市场有了活力的同时,一帮狼崽子彼此攻击得很厉害,而且他们的吃喝拉撒越来越变成一种负担。于是,报纸上又换了一个概念:抓大放小。打开家门,让小崽子们出去市场上蹦达,而把大牲口拴牢,用精饲料喂养。为什么会有国航、东航、南航的三足鼎立状态?因为它们是大牲口,占有市场的主要份额,而且管理起来方便。

但是,小崽子们在自由市场上蹦得很欢,而且攻击性并没有因此而下降。民众甚至可以因此得到三折以下的机票,这当然让人觉得不爽。民航业是用来赚钱的,而不应该因为恶性竞争变成慈善机构。所以,报纸上出现了第三句话:做大做强。有公司还不够,要集团公司才过瘾。于是,三大航空集团浮出水面,要把小舢板打造成航空母舰。新疆航、贵州航、北方航、西北航、西南航、云南航都不在了,只有三艘巨舰。

从这里能够看出来,东航其实每一步都踏对了,是严格按照路线图来走的。何以国航是国航,南航是南航,东航是东航?因为它们都是按照这条路线图来走的。四川航,浙江航,深圳航,厦门航、上海航都没有在这张路线图上,包括后来的海南航、春秋航、奥凯航都是如此,所以它们都只能是中小型航空公司,只能是自己玩。东航也在追求“做大做强”,但是国航的口号更动听:更大更强。在这一步上,东航踏错了点。

说这些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用,行业或者企业的兴衰,对于个人的命运来说是决定性的。入错行,拿错钱,上错床,都是致命性的错误。在中国,个人的运数和报纸上的那些话有直接的关系。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便你是一个商业白痴,只要你服从“放权让利”,勇敢地跳下海运营一间国企,那么你几乎不可能失败。因为政策、贷款、税收都是向着你的,因为你是听话的乖孩子。在90年代到20世纪开初,如果你幸运地拥有几万员工,身处某资源性或者垄断性企业,那么你会一路发展,因为你足够大,属于那些需要被“抓住”的对象。绝对不会让你直面自由竞争的残酷,因为政策、贷款、税收都是你的,你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妈妈爱你。在这五年里,如果你疯了一样扩张,努力在公司名字的后面加一个“group”,那么奇迹就会发生:你永远不用担心你的负债率,不用关心银行贷款,不用担心上市融资,不用担心有人反对重组吞并。因为,孩子,没有人在意你是否做对了事情,只需要你做对的事情。

这就是我想说的话:

为什么中小企业处境艰难,为什么中产阶级尤其是自由雇佣者感觉到压力?因为我们不是乖孩子,我们是野生的。报纸上那十二个字清晰地描绘出了一张事业兴旺的路线图,凡是在那张图上的,会得到压倒性的资源,无论它们的业绩如何。这就解释了何以东航在98%负债率的情况下会再得到30亿元的救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数万亿的资金被分配到了各大部委和笨拙巨大的国企。你是一家小型私营企业的CEO,你有一项全球独占性专利,你的公司可能是未来的微软,你也许需要30万人民币的贷款,需要头几年税收上的宽松。但是,对不起,你一个子儿都拿不到。你是一个白领,身处独资、合资、民营企业,在做着中国梦,觉得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和你的公司共同成长。你错了,去看看门外一千个人争夺一个公务员职位、一个国企职位的队伍,他们是对的。他们想进入的无限责任公司无需成长,永无风险。而你,不在那张路线图上。

幸运的是,世界上还有个单词叫“内需”。谁是内需的拉动者?如果我们并不需要一批兴旺活跃的中小型企业,视中产阶级为无物,倒很容易做个内需停滞者。既然不被在意,那么房子是可以不买的,车子是可以不定的,商场是可以少去的。在一个明显不公平的游戏里,一个人至少可以做到袖手旁观,可以选择不玩了。总不能强制我继续运营企业吧?总不能强制我去买房买车买东西吧?那么,怎么提振内需呢?谁来纳税呢?谁来雇人呢?谁来发工资产生消费呢?那些又大又强?也许吧。


[转自和菜头的博客:槽边往事

没有评论: